DSC_0232.JPG    

  

    回憶上篇請按

 

    小文的生長環境、心理狀態(他大號失序但小便不會,我們覺得還是和心理相關)都有點複雜難解,只能從最最基本處著手---想辦法讓他不再拉褲子!!!我們仔細記錄他的飲食和作息,發現他早餐吃超多,幾乎是一般人兩倍到三倍的份量,且特愛冰奶茶,一次可喝下兩大杯。一大早吃這麼多,換了誰都會很快拉肚子吧!於是我們化被動為主動,不再隨時觀察小文是不是拉了,而是直接請他第二節下課去蹲廁所,我們陪著去,蹲出來為止。結果,幾乎沒有失利過。偶爾幾次便不出來,就請他散散步,活動活動,再上,也多半就蹲出來了。

 

 

   “規律地去蹲”目前看起來已經處理小文最棘手的如廁問題,沒有太過於複雜的策略,也沒有要急著去分析小文會這樣背後的心理狀態,只是讓生活規律一點而已。小文後續還有很多狀況必須調整,包含人際關係、情緒控制,但是,至少他在學校裡,可以安心生活,不用時時刻刻擔心自己會被罵臭,會被發現拉褲子,又得辛苦的清理打掃。

 

    小文是一個比較極端的個案,但是從這個例子讓我想到,其實許多孩子看似難解的問題,都是可以透過”規律的生活”來改善的。

 

    現在的孩子,資源充足,不論在物質或心靈生活上,父母都是盡量的給予。所以當孩子的學習表現不如預期,爸媽通常首先想到的是”我還能再給點甚麼?”,多一點的補習、多一點的教材、或是多學一點的才藝…..好多的多一點,塞滿了孩子的生活,卻依然看不到期待中的進步。每天的上課、補習、學各式才藝、運動,可能比大人的行程都還滿,睡覺的時間也可能是遠不及這個年齡所需的。睡不飽的腦子是沒有辦法清明的思考和學習的!

 

    有沒有可能,換個角度想,清空孩子生活裡的雜亂慌忙,先為他們理出一個規律而有餘裕的作息表。他可以很清楚的了解自己甚麼時候該做功課、甚麼時候該吃飯、甚麼時候可以休閒玩樂、甚麼時候就應該要上床睡覺了……身體習慣了規律,自然就能調整出何時該緊何時該鬆的律動,而不是隨時處於緊張焦慮當中,慌張而無法專注。

 

    專注而有效的學習才是永遠的重點,不是時間長、內容多就會勝出。而規律的生活,才能讓孩子清楚的明白,現在我就應該專注認真,做完了該做的事、真正學會了我的功課,我就可以放鬆休息,做我喜愛的事。

 

 

    一畦田裡,要種出美好的作物,得要先整地。讓環境是舒適乾淨的,土豐水甜,然後作物才能放心盡情的生長。雜亂而充滿垃圾的土地,是無論如何種不出美麗的結果的……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JuliAd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